服装工人减少近300万,就连服装机器人产量也缩水
时间:2019-06-05 16:06:46 来源: 服装智造
近年,随着人口红利消逝,我国加速推进工业机器人应用,以解决劳动力问题。然而,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农民工增长出现颓势,工业机器人也出现负增长,到底咋回事?”
4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简称:《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8836万人,比上年增加184万人,增长0.6%。
这一增量比上年减少了297万人,增速也比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这也是我国农民工总量增速自2015年以来的首度回落,0.6%的增速更是近10年来首次跌破1%。
在机器换人潮之下,作为替代,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应该会保持较高增速,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走出了持续多年的“高增长”并迅速转为负增长。这一趋势甚至延续至2019年,一季度产量累计同比为-11.70%。
农民工增长出现颓势,工业机器人负增长,这是怎么回事?以纺织行业为例,小编试着做了以下分析。
招工难、用工贵倒逼纺织服装业“机器换人”
传统纺织服装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转型升级刻不容缓。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成为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减员增效、缓解招工难的有效途径,由此也拉开了纺织服装行业“机器换人”的大幕。
报告显示,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行业长期结构性缺工成为倒逼纺织服装业“机器换人”的主要动因之一。
近年来,劳动报酬增长速度日益加快。企业每年都要上调1~2次职工工资,企业明显感到用工压力加大。
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纺织技术工人和技能型人才。东部是传统上的劳动力流入省份,本地劳动力供应存在缺口,而外出务工的中西部省份技术工人又出现回流现象,导致纺织服装企业特别是东部纺织企业普遍面临“用工荒”困境。
同时由于纺织行业工作强度大,职工流动性也大,尤其是85后、90后的年轻职工大都不愿意从事单调重复、劳动强度大的工种,一线工人得不到有效的补充,也使得许多纺织企业长期缺工,倒逼企业以“机器换人”。以苏南部分纺织企业为例,企业每年都要面临10%左右的缺工。
与此同时,纺织服装行业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对智能制造产生需求,“机器换人”成为大势所趋。调查显示,纺织品的质量是企业的竞争力,而我国当前纺织品质量的发展并不乐观,质量的不稳定性不仅存在于不同企业之间和不同区域之间,还存在于企业内部的不同批次产品之间,直接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推动产品稳定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智能化机器人生产具有人工生产不可比拟的优势。
机器人产量增速为何下滑
过去几年,“机器换人”立竿见影的效果,促使诸多企业投入改造升级。
2013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之后,至今保持这一地位。同时,在强大的“供需法则”作用下,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激增。
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21.7%,2016年增长34.3%,2017年增长68.1%,呈现逐年递增、高速增长态势。
然而,这一趋势在2018年迎来转折。2018年一季度,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29.6%,上半年降为23.9%,前三季度进一步降至9.3%,全年收于4.6%,与往年形成鲜明对比。
逐月来看,拐点出现在9月份,当月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突然降为-16.4%,随后每月均为负增长。并且,这一下行趋势延续至2019年,今年一季度为-11.7%。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这一现象受多重因素影响,但最终均指向一个现实,即需求端发生了变化。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2018年工业机器人产量跌落,与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制造业企业对机器人需求下降有直接关系。
去年开始不少制造企业出现订单减少或资金紧张等情况,对“机器换人”也转为保守或持观望态度。
以纺织业为例,今年的行情一般,订单并不旺,甚至有企业在五一放假5天,行情可见一斑。然而,即便有的企业经营尚可,但考虑到经济形势不明朗,也不敢轻易加大工业机器人应用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