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德、中、韩三国的机器人格局
时间:2016-10-08 11:00:47 来源: EMBA随堂笔记
德国: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德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起步稍晚于日本,但发展迅速。和日本一样,由于二战后德国劳动力短缺和制造业工艺技术水平低下,德国不得不在工业技术领域寻求解决方法。
与日本不同的是,德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除应用于汽车、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之外,还致力于借助机器人实现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这使得德国工业机器人的销量高于其他国家。有数据显示,2012年德国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达273台/万人,德国已成为欧洲最大的多用途工业机器人市场。
德国在机器人市场中的超高地位离不开德国政府的帮助和扶持。德国政府始终将技术应用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奉为机器人发展的最高原则。
20世纪70年代,德国政府在“改善劳动条件计划”中对机器人使用做出强制规定:部分有毒、有害的危险工作岗位必须使用机器人,这种行政手段真正将机器人推向市场。1985年提出的“向智能机器人领域进军”的计划使机器人开始应用于德国的各个产业。2012年德国推出“工业4.0”计划,这个以构建“智能工厂”为核心的计划专注于工业机器人的灵活性和个性化,对机器人的感知能力、学习能力、人机交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已经开始对人机交互技术和软件研发进行资助。如果该计划成功,下一代机器人不仅能够接受人类的远程管理,还能够解决工业发展中的高能耗问题,实现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韩国:政策扶持机器人产业发展
相比于前几个国家,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韩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算是“年轻的孩子”,但是这个孩子却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成长。
同样是为了应对国内汽车、电子产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韩国在90年代初引进日本发那科,用十年的时间形成了自己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有数据显示,2001年至2011年间,韩国机器人装机总量年均增速高达11.7%,韩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进入又一个高速发展期。2012年,韩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密度是347台/万人,这是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平均使用密度的六倍。
目前,韩国已经研发出可供焊接、密封、搬运、打磨等各项需要的机器人,这些机器人的投产使用为韩国的汽车、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带来了福音,国内工业机器人的自给率得到很大提升。虽然韩国工厂机器人已经占据全球5%的市场份额,但是韩国在技术上与欧洲、日本的差距还是不容忽视的。
第三代智能机器人是工业机器人发展的趋势,对此韩国政府也发布多项政策予以支持:2003年,韩国产业资源部就发布了包括智能工业机器人在内的“十大未来成长动力产业”;《智能机器人开发与普及促进法》在2008年9月正式实施,机器人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09年4月发布的《第一次智能机器人基本计划》将韩国在2018年成为全球机器人主导国家作为发展目标;为抢占智能机器人的市场先机,韩国政府在2012年10月公布的《机器人未来战略战网2022》中提出要不遗余力支持韩国企业进军国家机器人市场。
中国:机器人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据统计,2014年全球前五大机器人市场排名为:中国、韩国、日本、美国、德国,这五个国家工业机器人总销量占全世界的69.92%。其中,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工业机器人市场。由此可见,我国在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中还是具备许多优势的:
1)我国已经基本掌握机器人制造技术,部分技术已经接近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器件技术、系统技术和智能技术是机器人制造的三驾马车。虽然我国在部分器件和系统技术上与老牌机器人强国相比有较大差距,但是在搬运、清洁、包装等智能化不高的机器人制造方面,我们具备较高的国产化率。同时,我国不断培养专门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团队,在机器人学习、仿生识别、语言识别等智能化技术上实现了较大突破。
2)国内企业的系统集成能力有助于打破发达国家对全球机器人产业的垄断状况
这种系统集成能够有效地将单一模块进行组合,根据用户需求推出适用的生产系统。而工业机器人正是模块集合的承载者,从而实现机器人制造的产业化发展。
3)中国的机器人市场存在巨大空间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生产企业的数量逐步增多,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量激增;机器人使用密度低,尤其是服务和家庭用机器人市场还处于开发阶段,这就为其发展预留了很大的空间;现在我国正处于第三代智能机器人的升级换代阶段,且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多是汽车、电子产业,这也让我们看到了机器人产业巨大的市场潜力。
不得不承认,世界机器人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使得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发达国家严格管控机器人的顶层架构设计和基础设计等核心技术,中国的机器人产业体系还未形成,所以在减速机、控制器、伺服电机等成本较大的部件还需要依赖进口,价格不具竞争力。
★其次,中国机器人产业“大而不强”,产品低端锁定。发达国家对核心技术的垄断阻碍我国机器人产业进入中高端市场,同时部分地方政府对机器人产业的盲目扶持容易造成产品低端化和产能过剩,不利于机器人产业的良性发展。
★再次,机器人研发、制造与应用各自为政,衔接不够紧密。简单来说就是,研发者不具备市场开拓能力,制造者的研发投入过低,导致我国机器人产业的“产、学、研、用”脱节严重。